近幾個月,在公共財與公民組織的領域打轉,得到許多人的支持與幫忙,我其實挺感恩的。Protocol Labs 的前端實驗與零時政府的十年去中心組織經驗都讓我受益良多,但最感恩的,當然還是那些跟我一起航向多元宇宙的朋友。
正因如此,要如何謝謝並持續激勵這些無償幫忙的朋友們,也讓我晚上常常睡不著覺。這段時間,我們探索了許多不同的 web3 技術與可能性,我想用這篇文章為目前的想法做個小結。
從舊的「私有」...
歷史上,傳統的帝國或商業,通常有非常明確的激勵機制。古羅馬軍隊用「薪水」表示一個士兵可以領取多少「鹽」( salary 的字根便是 salt );而中文的「薪水」之所以叫做「薪水」,則源自於是中國古代對幫人砍「柴」(薪)汲「水」而獲得報酬的意思。十七世紀荷屬東印度公司開始公開交易股票以獲得早期資金,無論是對軍隊還是公司,這樣的機制不但供給了貢獻者穩定的生活,也給予了資本利得的希望,激勵著人們為最能賺取商業利潤的組織擠盡腦汁,揮灑青春。
這樣的激勵機制帶著我們走過了千年,當亞當.斯密那隻「透明的手」將社會上最聰明的腦袋推向最高薪酬的發放者,資本主義也持續蓬勃發展。然而在此同時,不是為了創造利潤而存在的公共領域卻急速萎縮,吸引力再也不如歷史形容的那般。那些為社會創造許多價值的事業,無論是對抗全球暖化、為難民發送糧食、教育偏鄉的小朋友,如果不是擁有足夠燃燒的熱情與犧牲生活的決心,人們多半不會向這些方向行進。畢竟,這等於是跟同儕眼中的美好生活過不去。
這當然並不代表公共領域沒有人才。世界上仍然有很多極度聰明的人們為著公共努力而奮鬥,只是我們往往無法規模化地吸引更多人才,為社會的整體利益付出努力。
這樣的激勵機制持續了千年,我們逐漸看到資本主義的極限。加密貨幣世界的過度金融化,乃至於人工智慧的過度中心化,都是資本主義與科技推向極端的結果。這樣的趨勢與民主社會的衝撞在所難免,也許我們可以有些改變。
...到新的「公共」
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,我們一切用金錢衡量。這樣的一致性當然可以給予萬物比較的基準,但我想沒有人會認為金錢就是一切。有時我們會忘了貨幣不過就是個會計工具,讓交換變得公平也更有效率,但有價值的往往是金錢所換來,甚或是換不到的事物。我們是否有機會跳過金錢直接以其他動機來激勵行動或貢獻?人們想被信任,也想被認可,我們又怎麼能把這樣的動機導入公共領域,當然資本利得仍然是很大的驅動力,我們如何轉化這樣的動力,讓更多的人為這些公眾利益的價值而努力?
在此,我想提出兩個相輔相成的社會經濟設計方案:
以靈魂綁定幣代替薪水
讓影響力證明作為股票
以靈魂綁定幣代替薪水
關於靈魂綁定代幣(Soulbound Tokens, SBTs),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有提過,本文只會簡單解釋,需要深入理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參考下列兩篇文章:
靈魂綁定代幣是一種加密貨幣,它可以是像 Bitcoin 一樣的同質化(fungible)貨幣也可以像是 NFT 一樣的非同質化資產(一直到今天我還是挺懷疑誰聽得懂「同質化」這個詞),而靈魂綁定的意義則是一旦收到這個代幣,便不能轉移,也不能交易,他會永遠留在這個錢包地址裡。
不能交易的貨幣有什麼意義?這大概讓許多人都一時間摸不著頭腦,但其實這東西從不罕見。在我們的生活裡不該或是不可轉移的證明或資產,至少就包括了畢業證書、工作經歷、滑翔翼執照等等,這些專屬於你的物件一旦轉移了,大概都免不了發生一些小型災難,而這些經歷證明/資產的作用,便是用於建立信任。
靈魂綁定代幣的定義介紹完了,但為什麼我們會需要靈魂綁定代幣?
一個人相信某人叫做「信任」;一群人相信某人便成了「聲譽」。假設在一個想像公司中,老闆除了發放薪水之外,還會因為你的表現好而給予靈魂綁定的成就證明代幣/分數,如果分配機制在社會上是公認公平的,那到了其他公司時,新雇主也許就能參考你的成就證明代幣/分數的多寡,而做出是否雇用的決定,雖然這不是最好的例子,但簡單舉例應該能讓大家理解。在 web3 的世界裡,許多的雇用決策是依據申請者擁有哪些 POAP(不可轉移的出席證明)而決定,如果我擁有以太坊基金會成立時的出席證明,我大概是個 OG,被雇用的機率也高,某種程度上這些證明都建立了信任。
再往前推一步,聲譽也不是爭取靈魂綁定代幣的唯一原因。如同一般代幣經濟的設計,代幣須要使用場景;da0 目前正在幫 g0v 與台灣社會的貢獻者實驗靈魂代幣,對社會貢獻的越多,不管是闢謠了更多的假新聞,還是建立了民間的政策審議平台,又或打造了體制外的實驗學校,都能獲得貢獻分數,分數越高就打開越多可能。在這邊打幾個比方:
高貢獻分數/代幣者在平方募資中捐款投票有更高的權重,能影響資源分配的走向
高貢獻分數/代幣者在動態變化的 PFP 或遊戲中獲得更進階的外型或是更強的攻擊力
貢獻分數/代幣作為空投影響力股票的依歸
區塊鏈上的代幣與分數都是公開透明的,任何項目都可以在其上堆疊。應用場景越多,網路效應就越強,對貢獻分數/代幣的需求就越高。這在傳統社會中並不是沒有前例,只是沒有被透明化,電影裡出征的美國大兵回到家鄉酒吧時,酒保都會說一聲 “This one is on me.” 這便是聲譽的具象化。
公共項目很難是最賺錢的事業,要與私人企業去比拼薪水實在不容易,但是為大眾付出更容易累積的是聲譽與信任,這是我們在人生中追求的目標之一,也可以是激勵人的動力。
讓影響力證明作為股票
同樣先提供先前兩篇文章,讓各位去深究影響力證明的可能,後文僅簡單解釋。
Hypercerts 是 Protocol Labs 所發明的影響力證明標準,用來溯源認證某人對某事的貢獻。說個小故事,德國有個公益組織叫 Project Together,過去的模式很簡單,先募資、買糧食、再分發給難民;但在烏克蘭戰爭爆發時因為情況緊急,Project Together 在還未募資的情況下便分發了糧食,有趣的是捐款者在糧食分發後卻仍大量捐款給 Project Together,他們買單的是「已發生」、「已證實」的影響力,而非有執行風險的前期承諾。
如果人們願意在公益組織行動後購買影響力,這樣的二級市場是否某種程度可以啟發一級市場? Hypercerts 便是這樣的一個概念。在公益團體行動前期,組織可以發行 Hypercerts NFTs,將 Hypercerts 分發給前期的貢獻者、資源提供者、或是早期投資人,如果影響足夠龐大,二級市場有人願意購買,那這便是一個「貢獻獲利」的可能。
Hypercerts 有許多前期實驗得做,許多概念得證明。上述的故事與理論,只是 Hypercerts 的一小部分。在台灣, da0 目前也已經與 Protocol Labs 形成合作關係,希望能在在地推動實驗,向全球輸出成功案例,也持續招攬幫手中。
如果 Hypercerts 能成功,如果更多高資產單位用溯源方式投資社會影響,如果人們開始像收藏藝術一樣收藏影響力,那社會的運作動機就能改變,將人們推向正確的方向。
我們可以把 Hypercerts 的影響力證明想像成是一種股票,這種股票可能被需要影響力的高資產單位給一併買下(某種獲利的 exit ),也可能在公開的二級市場上被交易,假設影響力越大的 Hypercerts 越可能被購買,那便對齊了貢獻者與項目的動機,在可能獲利的吸引下,為公眾創造價值。
當然可想而知,加密貨幣的 traders 大概對 Hypercerts 不會有太多的興趣(至少早期不會),有太多其他賺錢(或賠錢)的機會在等著他們,但 Hypercerts 想吸引的對象原本就不是這個族群,而是那些還在觀望是否要對公共項目貢獻時間、勞力、金錢或是資源的人們,提高了貢獻轉換率,公共領域就多了一點動能。
來談談你的 “Package”
如果你已經在社會上打滾了一陣子,對這樣的話應該不太陌生。商業組織在跟潛在員工打交道時,會經過個人背景的資訊蒐集、市價比較、組織價值衡量等流程,接著提出一個薪水、股票與福利的組合,進入談判階段。
(以下這段討論特別感謝資深人資專家 Beryl Ho 的協助和啟發)
公共組織如果把靈魂代幣當作薪水,把影響力證明當作股票,那同樣也可以經過類似的流程,進而設計公共組織的報酬 package。
公共組織可以與其他組織發行的靈魂代幣數量做比較,衡量類似工作值得多少代幣或分數(這當然是在統一代幣標準的情況下,可能性雖不高,但為了討論我們先做這樣的簡化)。
考慮自己組織的名聲及已證實的影響力,潛在名聲及影響力越大的組織,影響力證明/股票的潛在價值就越高,與代幣的發放就可以考慮 trade-off(假設代幣有供給限制)。
評估組織內部的機會對於貢獻者可能有多少價值,若是工作內容直接與聯合國接軌,或是直接成為某公眾領域的發言領袖,如何平衡?
Total rewards 是人資領域另外一個使用的詞彙,除了薪水及福利之外,也包括所有對貢獻者有價值的內容,我粗略列出幾個想像,total rewards 可能可以包括:
靈魂幣薪水與影響力股票
聲譽發展,如上所提,這是否給了貢獻者成為特定公共領域意見領袖的機會?
成就認可,在為公共領域做出奉獻的路上,是否有里程碑型的獎勵或獎章?
自我認可、心靈發展,這是否給了貢獻者的靈魂足夠的養份與激勵,是否給了她們人生意義?
利己 & 利他平衡,貢獻者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賺取金錢的工作,支撐他們想要的生活?
時間與空間彈性,我們是否給予貢獻者足夠的彈性去安排自己的時間與工作地點?
期待眾人長期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做公共貢獻是不實際的,只有極少數的人有這樣的熱情或情境可以這樣做,考慮並關心貢獻者的生活需求是必要的,但就如同馬斯洛說的,在生存需求不被威脅的情況下,也許我們都可以有些更高的追求。
公共領域能翻身嗎?
一個產業要興旺,公共也好私人也好,必須要有好的人才願意投入。要有好的人才投入,激勵機制就必須明確且具吸引力。靈魂幣薪水與影響力股票的組合是我能夠想像的可能性之一。如果實驗可行,便會有更多優秀人力投入公共領域中,我們也比較容易想像一個更加協作的社會,我也更對得起一起努力的夥伴。
如果有興趣建立這樣的未來,歡迎大家加入 da0 ,在 slack 上可以找到我們。
免責聲明:本文觀點與意見僅為作者個人之表達,不必然代表或反映 da0 社群之共識。